上頭的綠葉是蘿蔔葉,不過是吃專門吃葉子的葉用蘿蔔。 |
今年年初,我從台灣攜帶了好些的蔬菜種子,其中包括了白蘿蔔。蘿蔔其實是日益普遍的食物,有時可以從本地的超市買到,如果沒有貨,也能從中國超市購買。此外這兒的農藝店也賣蘿蔔種子。我從台灣攜帶的理由很簡單,我想吃台灣口味的蘿蔔。
多數的台灣種子包裝上提到的發芽率都只有30%,而且保存期限從封裝到過期,只有半年。我覺得很奇怪。我在比利時買的種子,保存期限都至少有兩年。後來讀了書才曉得,種子發芽率是這樣計算的,第一年播種發芽率是100%,第二年則是90%,第三年是80%,第四年是50%,之後種子就進入了休眠期。這30%發芽率的種子,不曉得在廠商那兒置放了幾年了。
我播種的這批白蘿蔔,種子就是記錄著發芽率30%。我在冬末就趕緊播種了。事實上移到農園之後,也都無事,葉子就一直生長著。我想大約6月的時候就能收割了。但是到了5月初,慘劇發生了:蘿蔔抽花臺了。我扒開土,看看蘿蔔的根長得多大了,結果哪裡有甚麼根,就像一般的植物一樣,連個小蘿蔔影都沒見到。
這是白蘿蔔的根。
這是葉用蘿蔔的根,比白蘿蔔的根大了許多。
我把這慘劇跟他說了,他嗤之以鼻的說:「肯定是種子過期的緣故。」後來我從某個網站上看來,如果白蘿蔔生長的環境氣溫偏低,而日照又過長,那麼會提早抽花臺的。我想這才是主因,今年的氣溫比起往年,可是低了許多。或者比利時就是個過於寒冷的國家。
栽植了兩個月,白蘿蔔竟然全軍覆沒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在網站上,有人說如果蘿蔔提早開花,代表養分逐漸從根運送去開花,這時採收已經太晚了,不如採收種子。於是我只好讓這蘿蔔繼續開花,假裝自己是為了收種子而種的。有一些是我在四月初才播種的,小小的一顆,竟也跟著開花了。
我甚是不甘心,於是將蘿蔔葉剪下,回家做成「雪裡紅」。
有一天,我和他在農園時,碰到了一對中國夫婦。他們去年農園剛成立時就加入了,獲得了八個大的農袋,整整比我們的多了一倍。其中一大袋,種了滿滿的白蘿蔔。他們人喜歡糾正別人該如何耕種,但是人也很和善。聽到我的蘿蔔開了花,叫我移栽他們的。我當時確實是心動了。但最後,我並沒有去挖他們的蘿蔔,因為覺得要把自己的蘿蔔拔掉好累,只想趕快回家。
現代社會有網路很方便,但有時候,可能沒有網路會比較好。例如,有一回我們發現了一種作物,荷蘭語稱為Zuring,能夠在一年四季中栽種。我和他興奮地不得了,查了網路,上頭的資訊卻說:Zuring這種作物不好吃,牛不會去吃的,只有人才在吃,有時也被視為雜草。當他在睡前將訊息念完之後,我們把pad關上,然後就去睡覺了。感覺種植Zuring來吃很蠢似的。
食用蘿蔔葉也讓我遲疑許久。網站上的資訊說,蘿蔔葉很粗糙,帶有辛辣的苦味,台灣在早年生活貧困時,人們才會去吃蘿蔔葉,現在社會已經沒有人在吃了。「蘿蔔葉是窮人在吃的。」那句話在我的耳畔繚繞了許多天,我一直不敢採摘來試吃。
有一天我又把一些老書拿來重看,同時又發現了關於食用蘿蔔葉的訊息,其實蘿蔔葉還是有人在吃的,而且不是老饕,就是農藝的愛好者。蘿蔔葉可以用來做「雪裡紅」,大陸人則稱之為「鹹菜」。我從網路上學到的方法如下:
把蘿蔔葉卻成1公分的細段。
然後加入些許鹽巴,然後對加了鹽巴的蘿蔔葉搓揉。
很快蘿蔔葉就會出水。當蘿蔔葉將鹽巴吸收均勻之後,靜置一小時。
之後將水擠出,放入鍋中快炒,再加入切成小段的紅辣椒。
最後再加上一匙的糖。
我吃上一口,覺得這味道大概小時候曾經吃過。其實我還挺喜愛這滋味的。於是我一面讓白蘿蔔們繼續開花,而如果葉子夠,我就摘採回家做成雪裡紅吃。他也說,這味道還挺好吃的。
那些舊的台灣種子,我則將它們做成了芽菜。吃上一口,濃郁的蘿蔔味滲溢在齒間。那一刻,我明白自己為什麼,當初選擇了台灣的種子,因為歐洲的品種,雖然大又白,可是卻缺少了蘿蔔特殊的香味。
我從比利時網站上又增購了一包日本的「大根」(Daikon),這種子適合在八月的時候栽種。他從書上讀到,春天的白蘿蔔根長得不好,要吃大又好吃的蘿蔔,要吃秋天品種的。大家都說蘿蔔很好種,可是沒想到學問竟然如此多。
從栽植這件事,我學到了一個教訓:要尊重大自然。這話,不是口頭說說而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